当前位置:秦巴 >> 
西咸新区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秦人美酒和宝剑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APP   2018-03-19 10:01:06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铜壶、壶口密封物及酒液照片 记者张宇明 通讯员许卫红 摄

历经两千多年,铜剑依然保存完整。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美酒什么样,当时的宝剑现在还能用吗?3月18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南部的岩村墓地考古发现了秦人酿造的美酒和一把当年的宝剑。

  发现约300毫升近乳白色秦人美酒

  据此次考古领队许卫红介绍,依据墓葬形制判断,此次发现的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应属于秦咸阳都城时期的平民墓葬。尽管墓葬多被盗扰,但仍出土了陶、铜、铁、骨及玉石等不同材质的遗物约260余件。考古专家在一座双墓室秦人墓葬的铜壶中意外发现了疑似酒类的液体。

  许卫红介绍,铜壶属于青铜礼器,又可称为锺,是酒类液体的盛储器。按照周礼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铜壶,多与下葬过程中举行的“献祭”仪式有关,填埋时应该都盛有酒类,但受时间、铜壶质地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些酒类液体能留存下来实属“意外”。

  本次出土铜壶的口部覆扎有粗布,密封性极好,专家们推测正是因为良好的密封性,才得以保留总量约300毫升的近乳白色的透明液体。铜壶出土后,考古队在第一时间将液体送至相关单位开展科技检测后发现,液体中含有较高的羟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少量任二酸、月桂酸等脂肪酸类物质,应属于酒类物质。经检测,壶口覆扎的织物为平纹组织的麻布。

  许卫红说,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咸阳地区的秦人墓葬中,近年的考古发掘已有二例铜壶内残存液体的情况,其中一例是坡刘村的秦贵族墓葬,与本次发掘属于同一处秦人墓地范围,发掘者推测也可能是酒类。而本此发掘并经科学检测的酒类液体,经过二千多年仍存丰富的氨基酸物质,体现了咸阳为都城期间的酒业酿造水平。这些考古发现记录的不仅仅是秦人生前好酒的习俗,更透射出秦帝国对周礼制度的延承,对研究秦咸阳城的文化面貌有重要的意义。

  60厘米秦人宝剑寒光闪现

  除了美酒外,此次考古专家们在秦人墓葬中还发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一把铜剑。这把剑长60厘米,剑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体,近剑锋端有明显的束腰。许卫红称这种造型最早出现于吴越地区,属于传统的“周式” 长剑,一体连铸,手柄处缠绕丝绳可以舒适地持握,束腰及八面体的剑身有很强的杀伤力。

  据史书记载,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秦国男子带剑成为一种规制,不仅可以防身,还是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秦始皇21岁在其加冕大典上也佩戴着宝剑。秦人铸造铜剑,金属成分多为铜、锡及少量的铅、铁,古代文献记载的“大刃之剂”的配方也是如此。锡过多容易折断,过少硬度不够。合金原料要充分融合,达到完美的融合度才能铸造出一把好剑。由于铜剑有“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增加长度而不折也成为长剑铸造的难点。

  许卫红说本次发掘出土的这把铜剑,刃部可见使用后留下的豁口,推测应是一把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实用武器。根据青铜长剑的造型特点判断,其铸造年代要早于战国晚期。尽管已经距今约三千年,但通体无断裂痕迹,擦拭去黄土后,剑身依然寒光闪霜、千年不锈,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可见一斑。

  据悉,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为配合基建项目建设,考古队此次共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汉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6座。随着实验室考古的持续推进,未来或许还有更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