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秦巴 >> 
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考古发掘印证文献记载 放生池与兴庆宫排水系统相连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APP   2018-05-09 09:48:46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在考古现场的探沟发现的东市放生池 记者张宇明 通讯员龚国强摄

探沟发现的东市放生池 记者张宇明 通讯员 龚国强 摄

出土的三彩水盂

  唐代东市,隋称“都会市”,西近太极宫,东北紧临兴庆宫,周边多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宅邸。史载“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5月8日,从考古工地传来消息,东市遗址考古有重大收获,不仅发现了文献记载的曲巷与放生池,还发现其排水系统与兴庆宫相连。

  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73处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对西安市隋唐长安城东市东北部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据此次考古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队长龚国强介绍,2015年因配合基建还曾对遗址东部中部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小规模试掘,三年共计勘探107100平方米,实际发掘29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73处,出土各类遗物约1500件,对了解认识研究隋唐时期东市的形制布局和商业、手工业的内容有着重要价值。

  东市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是在对西安古城街坊勘探中发现的。经考古队初步勘探显示,东市遗址占地约1平方公里,东北与兴庆宫公园相望,西起今安东街、东至经九路,北自咸宁西路、南接友谊东路。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有夯土墙围挡,内部以井字形大街等分为九宫格状,规划整齐,布局严密。

  发现完备排水系统遗迹

  此次勘探与发掘显示,隋唐东市东北部建于乐游原北坡之上,遗迹面整体南高北低。目前发现北部有水池遗迹、中部有东西向主干街道遗迹,还有道路8条、渠道8条、房屋基址5座、作坊遗迹2处、砖井16口、土井19口、窖2口、灰坑111个。经考证,水池遗迹的位置与文献中提及的放生池一致,应该就是放生池遗迹。

  目前放生池仅勘探出南半部,龚国强介绍,就目前的发掘情况判断,池底自南往北缓缓而降,池岸以泥土夯筑,池内堆积厚2米,近岸堆积有大量砖瓦残块。考古队在放生池底发现了水生物遗迹,也发现了一些佛教造像,结合文献记载,推测这里此前还存在祭祀和超度活动。

  龚国强说:“放生池遗迹处是目前东市遗址地势最低的地方,文献记载在大的放生池南边还有一个小池,两者通过渠道连接,最后通过完整的排水系统接入兴庆宫的排水系统。在此次勘探和发掘中,一些水井和渠道的发现不仅印证了文献的记载,还反映出东市有完备的供排水体系。”

  放生池以南约160米为隋唐东市九宫格间的井字形主干街道中偏北的一条大街,与今新修的标新街正好重合,标新街面高出唐代街面约1.8米。

  南区发现汉白玉加工作坊

  在遗址南区,考古队勘探及发掘有道路3条、沟渠3条、作坊遗迹1片、砖井4口、窖2口、土井14口、灰坑17个。

  其中编号为L1-L3的三条道路均为南北走向,基本平行排列,间距36米。各宽9~10米。皆呈坡状顺地势自南往北而下,路表可见清晰的车辙痕迹。沿路皆有水沟,沟宽2.2~2.4米、深1.18米。沟底局部有架设简易木桥桩基孔遗迹。迹象显示,三条路皆为隋初规划东市开辟的街巷道路。

  作坊遗迹位处道路L2以东,残存有柱窝等简易建筑遗迹,在15米见方的区域密集分布有灰坑、井、窖和沤泥池等配套设施的遗迹。其中一灰坑中出土有汉白玉粉末,龚国强说这表明该作坊有加工汉白玉器的业务。

  市场小路“配置豪华”

  在遗址北区,考古队布下54个探方,清理遗迹128处。发现道路与南区发现的三条道路一样,同样与沟渠相邻,皆呈南北走向,应为主干街道两侧的小街巷,即文献中所说的“曲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只是市场里的小路,路宽也有9~10米,中间由一条宽2~2.5米沟渠隔开,类似如今通过隔离带将路分为双向。按照唐时车宽1~1.3米的宽度计算,东市中的小巷子在当时是“双向4车道”,外加超宽隔离带的“豪华配置”。龚国强说:“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推测,东市当时的主干道宽度达20~30米,如此宽阔的道路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当时的繁华程度。”

  此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多为砖瓦类建筑构件,其次是陶瓷器,还有大量骨器骨料、石器、玉器、玛瑙、蚌饰、玻璃器饰、铜器、铁器和铜钱。其中的莲花纹石础、印字“仙仁”的羽人瓦当、底部墨书“□家酒店”的瓷壶、鱼、鸟、莲花纹骨梳柄等都是珍贵的遗物。

  龚国强介绍,勘探和发掘显示,东市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较好、遗迹种类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值得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的保护及展示工作。目前,围绕东市遗址的下一步考古工作已经筹备就绪,相信会有更多的遗迹遗物将被发掘出来,势必推动隋唐长安城东市的各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