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dzrbs
当前位置:秦巴 >> 
西安市场主体走向繁荣的40年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APP   2018-09-18 10:21:19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曲江书城探索书店新模式。

  9月4日,2018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30万主题宣传活动现场。

  丝博会搭建起客商交流的平台。

  西大街被称为古城的“金街”。

  开元商城见证着古城商业发展的历史。

  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拉开了世纪大幕。

  西安,这座位于中国西北的城市,就此展开了它经济发展的绚丽华章。

  1978-2018,改革开放的这40年,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40年,也是活跃在西安城里的每一个经济细胞、每一个市场主体,从初遇市场到蓬勃发展的40年。

  初遇市场的10年

  西安迎来第一波市场主体的增长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个马路市场,南北长不到一公里,但聚集着上百家个体工商户,基本吃穿用的在这里都能买到。”老土门人孙静香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土门综合集贸市场可以说红了西郊一片天。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这10年里,“做点小生意就能赚钱”的意识开始在人们心中萌发了种子,个体户初遇市场,让西安迎来第一波的市场主体的数量增长。

  西安市志第四卷经济下卷中所记载的数据显示,1978年底,全市仅有个体工商户281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个体工商户迅速增加。到1992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61330户,有从业人员107213人,自有资金48161.51万元。

  浙江温州人方国松,少年时放弃了继续求学,和哥哥揣着几百元钱来到了西安。那一年,是1986年。“初到西安就想干点啥,所以选择了当时已经很火的康复路。这也是很多外地人闯西安的第一站!”当时的方国松,抓住了最好的市场机遇,租了间民房、雇几位裁缝就开始了服装批发生意。那时候的康复路市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在这里批发皮货、服装、内衣、日用品及其他杂货,终日人流拥挤并且价格便宜,一度成为西北地区物贸交流中转站和集散地。

  “我干了7个月,挣了1万块钱。”曾在康复路做玩具生意的郗春明对当年康复路的火爆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每个摊位也和现在大小差不了多少,但是两家之间没啥隔档,两家摆两张钢丝床,中间搭个木板。”郗春明说,当时只要能吃苦肯出力,基本都能挣到钱。

  “改革开放之后,慢慢地感觉到大家都思想活泛了,有人开商店了,也有市场了,当时我们院子门口就开了一家五金店,是福建人来西安做生意的,最初是卖蜂窝煤夹子、刷子、筛子等家里用的小五金零件。”老工商人黄炳辉回忆说,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一批又一批的外地人来西安创业。一方面为西安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个体工商户的形成对处于萌芽阶段的市场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加了市场活力。

  “80年代的西安对我和很多人而言,是真正的‘创业乐土’!市民兜里都富起来了,生活需求也逐渐提高,同时西安也有成熟的批发市场,这更加鼓舞了我做服装生意的信心。”方国松说,改革开放给了这一代青年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

  正是有了80年代初遇市场的积累,给了最早一批活跃在经济发展中的个体工商户们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成长沃土。作为受益者,方国松和郗春明也成为西安早期个体工商户转型私营企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从童装、男装到固定专门做女裤生意,郗春明在西北商贸中心有3个铺面,生意做得很不错。“最初在康复路做生意的商户80%都陆陆续续做出去了。”郗春明说的“做出去”,是指大部分原先在康复路市场里只有一个摊位做小买卖的人,都已经有了更大的生意和客户市场,开办企业的、做进出口贸易的、转型投资市场的,“不少老板都已有上千万元资产了”。

  在这批人中,方国松借着在康复路的积累,于1992年便成立了陕西九大工贸公司,主要从事服装批发生意。1993年,刚刚24岁的方国松已经是拥有了近百万资产的创业者。随着北大街商场、解放百货大楼、唐城百货等一批知名的百货商场陆续崛起,方国松决定进军西安各大百货公司。“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抓住的机遇,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西安的巨大变化。”方国松说,之后他又先后投资开发了西北国际茶城等项目、转战商业地产,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国有企业进入转型时代

  非公经济崭露头角

  如果说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的大门,让首批个体工商户们如雨后春笋般密集的涌现和成长。那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浩大的国有企业重要转型期和非公有制经济崛起的发力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6月国家体改委颁布的《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一次为民间的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获得通过,并决定于 1994 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发展纳入了正常的法制轨道。

  “上世纪90年代,我从吉林上完大学回到西安,感触最深的就是国有企业再也不是铁饭碗了。我家在韩森寨,那附近的国防厂职工,慢慢地从原来的双职工变成了单职工、下岗、买断等情况。”老工商人黄炳辉说,这也可能是很多90年代国企职工最深的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与推进,西安市各大企业的招牌,由原先的“某某厂”转变为“某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领导班子里也出现了“董事长”、“董事局主席”等新名词,很多新制度、新改革让这些习惯了在体制内按部就班的国企和国企职工一度难以适应。

  在西安,可能没有人不知道纺织城。“从曾经的辉煌到90年代中期的衰败,我见证着传统工业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化转型。”住在纺织城的张松,对小时候父母经历的“下岗潮”记忆犹新。他说,曾经的纺织城,在西安经济份额中举足轻重。上世纪80年代,纺织行业堪称我省出口创汇第一大行业,生产效益仅次于机械制造。纺织城老工业区,曾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重要纺织基地,也被称为西安的“小香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纺织行业衰落,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昔日的盛景不复存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公经济的崭露头角。个体户们找到了“赚钱机会”,私营企业看到了未来的商机,连外商也都开始在西安投资兴业。杨森、金花饭店、钟楼饭店等堪称西安最早一批的合资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由33.0%提高到46.0%,提高了13.0个百分点。2002-2007年,累计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投资2263.02亿元,年均增长41.6%,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重已由“九五”时期的23.7%提高到“十五”时期的40.0%。2017年,西安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3962.50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左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0%,比2010年提升了3.3个百分点。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西安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增强。1983年,西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只有800万美元,到2007年,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16亿美元,年均递增22.8%。去年,西安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53亿美元。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西安的老牌国企的转型之路也在推进中。上世纪90年代末,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面对国外先进装备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深思谋划,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2005年陕鼓确立了“两个转变”发展战略,向着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奋进。经过10年的持续努力,2018年陕鼓通过战略创新、体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体系创新,聚集高端,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形成了“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实现了企业的“源于制造、超越制造”。

  通过对纺织城原有老厂区进行全面改造,灞河东岸建设起了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对西北一印、国棉三、四、六厂及大华等5家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原来的西北第一印染厂唐华一印,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

  新时代的百花齐放

  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迸发

  无论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个体户,市场经济中成长的民企,还是几经沉浮起落的国企,他们的发展,都是西安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4年,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各地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紧抓这一契机,西安市工商局对32条优惠措施从15个方面进行细化、简化,放宽了企业登记条件、流程、管理权限等。其中,“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四大亮点,为西安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让工商登记门槛低了,手续少了,效率高了,服务好了,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据统计,在商事制度改革元年的2014年,西安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3498户,同比增长52.37%。其中,新登记企业42440户,同比增长161.03%、注册资本(金)2267.65亿元,同比增长163.91%。

  2015年7月,西安又正式启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2016年9月1日,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2018年,西安市工商局更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攻坚克难,以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西安实践”。

  如今的西安,在奋起发力中追赶超越。从“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到“户籍新政”、“人才新政”、“创新创业新政”,优质的营商环境、高效务实的政府打造“五星级店小二”的金牌服务,都让这座城市以强大的优势,聚焦全球投资兴业的目光,赢得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信任和期待。

  去年12月9日,西安正式迈入市场主体百万的序列,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进入2018年以来,西安市场主体继续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今年的9月11日,西安2018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已突破31万户,达到311359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1626户。

  “如今西安是‘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核’,是未来改革开放的热点!”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宝通说,改革开放前三十余年,我们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将发展机会给了东部。如今通过推行“一带一路”又将机会给了西部,且热点就在西安、在关中、在陕西!陕西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关中城市群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西安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张宝通说,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刺激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质量效益提升,如今西安的改革步伐越走越快,在未来,西安定能引领新时代,继续创造辉煌,实现追赶超越。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dzrbs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dzrbs